劳动教育:以劳筑梦,以劳育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教育的关注度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成效。目前,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对劳动光荣缺少切身体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劳动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我校一贯重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相结合,通过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互补,强化共识,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
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是一所专门承接全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基地型学校。早在2014年,学校就在太湖生态岛太湖边建成了以“学农,识农,研农”为目标的“新生生农场”。近年来,学校劳动教育成果丰硕,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2022年申报了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2023年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承担着吴中区小学四六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建校以来,在区教育局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不断拓展劳动教育资源,为来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除了二期“新生生农场”,还有西山岛开心农场,园博园等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的,有梯度的劳动教育课程。
目前,学校常规劳动教育课程有木工、拓染、香囊制作、串珠、画信、衍纸、花艺、活字印刷、走马灯、瓦当拓印等十多个课程。学校还将食堂、宿舍等作为生活劳动场所,组织学生开展烧菜饭、包馄饨、内务整理等劳动活动。
学校新生生农场建有多个温室大棚和广阔的室外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锄草、穴盘育苗、移栽定植、水培、果蔬扦插与嫁接、果蔬管理等劳动实践。同时通过移动物联技术延展课程内容,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
此外,学校和西山岛绿光开心农场、太湖园博园、苏州非遗馆等多家单位合作,拓展劳动教育基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豆浆制作、香皂制作、陶艺等活动。
学校的劳动教育追求一个真字,真劳动、真实践、真体验、真感受,从而实现真教育。通过真实的劳动教育场景,布置真实的劳动任务,组织学生真实践。像农业劳动,我们在田间地头,在温室大棚进行,生活劳动在食堂、在宿舍进行,将生活劳动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其他的劳动在专门的教育室进行。希望学生通过真劳动有真感受,对劳动有真认识,真正感受劳动的辛苦,真正体会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学校紧紧围绕“实践”二字做教育,将劳动教育实践化,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出出力流流汗,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劳动、感受劳动。
除了常规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依托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优势,根据季节时令,开始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比如,采茶叶,采枇杷,水稻种植,油菜收割,蚕豆收割等劳动教育课程。比如,采茶叶课程,我们和当地茶农合作,组织学生背着背篓上山采茶,采茶后组织学生捡茶,将不适合炒制的碎叶片捡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观摩炒茶师傅炒茶,最后再一起品茶,品尝自己采摘的茶叶。油菜收割课程,学生通过收割油菜,知道油菜收割后需要通过晾晒才能把油菜籽打出来,课程实施中,学生亲自体验打油菜籽,将菜籽从夹壳中打出来;扬菜籽,将油菜籽从秸秆和叶子分离从而收获干净的油菜籽,学生通过参观榨油坊知道100斤油菜籽出油20多斤,从而了解我们的食用油的来源和不易。整个过程下来,学生真正感受劳动的艰辛,同时也真正体验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
以区教育局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田园: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为引领,开展实施项目化劳动教育,学校在太花生态岛开心农场开辟了近10亩的水稻田,田间布置了各种传感器与摄像头,使劳动教育实现了虚实环境的融合。水稻种植课程,学校根据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根据节气和农时,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劳动内容。在小学阶段,学校为学生安排了整秧板,选中浸种催芽、插秧等课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安排了田间管理,水稻收割,脱粒,扎稻草人等课程。在开展水稻种植课程时,学校根据节气教学生利用大米制作美食,比如在端午时节,学生裹粽子,中原地区纪念的是屈原,吴地纪念的是伍子胥;在仲夏时节,教学生制作苏式绿豆汤,解渴消暑;重阳季节,学生做重阳糕和定胜糕等,教会学生尊老爱幼,让学生知道定胜糕的来历与宋朝韩世忠抗金的故事,培养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我们的每个节气都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故事,通过美食制作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了真实情境下的劳动,更感悟了劳动很艰辛、劳动最光荣的真谛,对农民的劳动及劳动成果产生尊敬、感恩、珍惜之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出力流汗,换来的是学生人生中不可缺失的劳动素养,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懒惰可耻、劳动光荣的思想信念。
总之,劳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